• 浦江:巍峨大壩六十載 當歌水庫憶情深
  • 資訊類型:熱點關注  /  發布時間:2020-08-21  /  瀏覽:4206 次  /  

  在浙中大地,浦陽江源,鑲嵌著一顆明珠,它就是母親河浦陽江的守護神”——通濟橋水庫。

timg.jpg

圖片來源:百度

  1960920日,通濟橋水庫大壩主體完工,到今年整整60年了。今天,享受美好生活的我們,忘不了當年為水庫建設作出貢獻和付出犧牲的人們。本報將分期介紹通濟橋水庫大壩工程、灌區渠道工程、水利工程和水庫工程效益,敬請關注。

  防汛抗旱  修建水庫保民生

  據《浦江縣志》記載,浦陽江發源于天靈巖南麓,自有記載的南北朝以來,每隔幾年就有一場大水,江堤屢修屢毀,民眾流離失所。1944年大旱三月,赤地千里,百姓討飯逃荒,餓殍遍野,慘不忍睹。

  新中國成立后,人民政府開展山河治理。但由于生產水平有限,浦陽江下游地勢平坦,一遇大暴雨就有洪災發生,且澇旱轉換快。百姓一直盼望在浦陽江上游建造水庫,蓄水防洪,放水抗旱,服務民生。

  興利除害,迫在眉睫。19589月,經浙江省水利設計院設計,確定在浦陽江上游的通濟橋原址修筑攔河大壩,建造通濟橋水庫,為浙江省首批建設的8座大中型水庫之一。

  櫛風沐雨  萬人大軍縛蒼龍

  1958年冬,浦江縣委、縣政府一聲令下,1萬多名建設者從四面八方挑著行李,推著板車,扛著鎬、鍬、鐵錘、鋼釬,在通濟橋水庫壩腳狹窄的公路兩邊,砍茅草搭窩棚安營扎寨,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筑壩戰斗。

  時任浦江縣副縣長陳家毛兼任通濟橋水庫工程建設總指揮。在這位戰斗模范獨臂英雄帶領下,全浦江縣以公社為單位建立民工營,下設連、排、班,組織常年施工專業隊,隊員每天少則7000人,多則13000人。隆隆的開山炮聲打破了山谷的寧靜,獵獵的紅旗飄揚在建設工地。當年,全縣幾乎所有的青壯勞力都參加了通濟橋水庫建設,劈山挖石,肩挑鋤刨,把千年沉睡的山野,變成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勞動工場。

  初期靠群眾運動土法上馬,不僅施工進度緩慢,而且勞動強度大。工程指揮部發動干部和民工發揮聰明才智,大搞工具改革,逐步發展用6230多輛木輪手推獨輪車加大扎箕運送土石料。大壩合龍堵口時,又增加2440多輛膠輪手推獨輪車。同時,用7臺無軌電動牽引機,3臺履帶式上壩機,2臺卷揚機,分別拉獨輪車上壩運送土石料,大大提高了工效,加快了工程進度。施工隊伍還自辦炸藥廠,用化肥硝酸銨混于鋸末,焙炒制成土炸藥,既節約開支,又解決了炸藥短缺問題。

  水庫初建時,正逢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,糧食不足,民工就以番薯、玉米等雜糧作補充;住的是用毛竹和茅草搭建的簡易工棚,睡的是上下二層用毛竹做成的白鴿籠。

  盡管條件艱苦,但建設者情緒高漲、斗志高昂。工地上經常開展勞動競賽,今天你拉石料奪魁,明天我運渣土第一;今天你上黑板報,明天我登光榮榜。大壩施工最緊張時期,施工人員披星戴月,日夜奮戰。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,舉全縣之力,傾全縣之財,幾萬名建設者硬是用熱情和汗水,甚至鮮血,奮戰640天,完成土石方126萬立方米,投工284萬工,于1960920日基本完成水庫大壩修筑工程。浦江人民實現了斬斷浦陽江,兩岸變谷倉的夙愿。

  在通濟橋水庫建設過程中,有一群人不得不提,他們就是庫區的移民。淹沒區搬遷從1959年初開始,到1961年基本完成,共有16個自然村2655.5間房屋拆遷,5602207人離開故土遷移他鄉。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,庫區移民給予了水庫建設莫大的支持,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,為水庫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
來源:浦江新聞網   作者:通訊員  樓明政  沈佳隆     發布時間:2020-08-19 11:16:00

關注浦江房產網,關注浦江城市發展!

您的關注,點贊,評論與轉發是我們最大的動力!

1565102849589965.jpg


幫助說明?。?a href="/help/help1.html">法律聲明?。?a href="/help/help2.html">關于我們?。?a href="/help/help3.html">收費標準?。?a href="/help/help9.html">聯系我們?。?a href="/help/help20.html">留言咨詢
浦江房產網 Copyright 2014-2020 浦江房產網 版權所有
浦江房產網運營中心:浙江省嘉興市 合作聯系:18314830908
網站客服QQ:3126053
浙ICP備11000611號-2
回頂部
班主任让我用手摸她下面